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偈頌6:「若叢染枝灑」、「諸網不可布」

偈頌6:「若叢染枝灑」、「諸網不可布

經論名稱

前半偈頌

後半偈頌

《阿毘曇八犍度論》

若叢染枝灑,無愛可將隨,

彼佛無量行,無迹何迹將?

《阿毘達磨發智論》

諸網不可布,愛無何所將,

佛所行無邊,無迹由何往?

T210《法句經》

決網無罣礙,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未踐迹令踐。

《出曜經》

猶如網叢林,無愛況有餘,

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

《法集要頌經》

猶如網叢林,無愛況有餘,

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

巴利《法句經》180

他已沒有能引導他去任何地方的愛網或欲

這位具無量行的佛陀無跡可尋,你怎能以任何路徑引導他?

巴利《法句經》180

yassa jālinī visattikā tahā natthi kuhiñci netave,

ta buddhamanantagocara apada kena padena nessatha.

梵文《法句經》29.53

yasya jālinī viaktikā tṛṣṇā nāsti hi lokanāyinī

ta buddham anantagocara hy apada kena padena neyasi

波特那《法句經》15.17

yassa jālinī visattikā

tahnā nāsti kahi ci netaye

ta buddham anomanikrama

apada kena padena nehisi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猶如網叢林,  無愛況有餘,
 佛有無量行,  無跡誰跡將?
『猶如網叢林』者,佛告比丘:『今當與汝說愛根本枝葉滋蔓,善思念之。廣說如契經,流轉生死分著五道。』是故說曰『猶若網叢林』。『無愛況有餘』者,如來成道永無有愛,永斷五道,不處三界,不受四生,是故說曰『無愛況有餘』也。『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者,所謂佛者,教悟一切諸法,無事不知、無事不達,脩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根、力、覺、道,廣布演說,無有窮極,高而無上,無能量度,深邃無下,深不可測,有結則有跡、無結則無跡;夫人有足,便得遊行東西南北,四維上下,[11]結有跡者,將入三界、遊馳五道、不離生死,結無跡者,則不至三界八難之處。是故說曰『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也。」(CBETA, T04, no. 212, p. 752, b15-c1)

 [11]結=計【宋】*【元】*【明】*。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偈頌5:「若已盡不生」、「勝已不復勝」

偈頌5:「若已盡不生」、「勝已不復勝」

經論名稱

前半偈頌

後半偈頌

《阿毘曇八犍度論》

若已盡不生,已盡不將隨,

彼佛無量行,無迹何迹將。

《阿毘達磨發智論》

勝已不復勝,已勝無所隨,

佛所行無邊,無迹由何往。

《法句經》〈述佛品 221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開矇令入道。

《出曜經》〈22 如來品〉5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壃,開蒙我為勝。

《法集要頌經》

21 如來品〉1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開蒙令入道。

巴利《法句經》179

他的勝利不會退失,世間無人能跟上他的勝利,

這位具無量行的佛陀無跡可尋,誰能導引他?

巴利《法句經》179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jitaṃ assa no yāti koci loke,

tam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梵文《法句經》29.52

yasya jitaṁ nopajīyate jitam anveti na kaṃ cid eva loke

taṃ buddham anantagocaraṃ hy apadaṃ kena padena neṣyasi

波特那《法句經》15.16

yassa jitaṁ nā 'ppajjīyati

jitam assā na upeti antako

taṁ buddham anomanikramaṁ

apadaṁ kena padena nehisi


偈頌4:「已害於五虎」、「除虎第五怨」

偈頌4:「已害於五虎」、「除虎第五怨」

經論名稱
前半偈頌
後半偈頌
《阿毘曇八犍度論》
捐捨於父母,亦王及二學,
已害於五虎,彼謂之清淨。
《阿毘達磨發智論》
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
除虎第五怨,是人說清淨。
巴利《法句經》295(漢譯)
殺了母親、父親及兩個剎帝利王,國人及所有隨從,
殺的第五人是(兇猛)如老虎者他成為寂靜無擾地遊行(於世間)的婆羅門。
巴利《法句經》295
mātara pitara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sotthiye,
veyyagghapañcama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o.
梵文《法句經》33.62
mātara pitara hatvā, rājāna dvau ca śrotriyau
vyāghra ca pañcama hatvā, śuddha ity ucyate nara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偈頌3:「捐捨於父母」、「逆害於父母」

偈頌3:「捐捨於父母」、「逆害於父母」

經論名稱
前半偈頌
後半偈頌
《阿毘曇八犍度論》
捐捨於父母,亦王及二學;
捨邦土翼從,無礙過梵志。
《阿毘達磨發智論》
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無礙過梵志。
T210《法句經》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是上道人。
《出曜經》30 雙要品〉
除其父母緣,王家及二種,
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
《出曜經》〈34 梵志品〉
先去其母,王及二臣,
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法集要頌經》卷329 相應品〉
除其父母緣,王家及二種,
徧滅其境界,無垢為梵行。
《法集要頌經》卷433 梵志品〉
學先去其母,率君及二臣,
盡勝諸境界,是名為梵志。
巴利《法句經》294
殺了母親、父親及兩個剎帝利王,
殺了國人及所有隨從,他成為寂靜無擾地遊行(於世間)的婆羅門。
巴利《法句經》294
Mātara pitara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khattiye;
Raṭṭha sānucara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o.
梵文《法句經》
Uv 29.24, Uv 33.61
mātara pitara hatvā, rājāna dvau ca śrotriyau
rāṣṭra sānucara hatvā, anigho yāti brāhmaa

《出曜經》卷30〈梵志品 34〉:
「先去其母,  王及二臣,
 盡勝境界,  是謂梵志。

『先去其母』者,愛心流馳以為源本,無漏意識能去斯病使盡無餘。『王』者我慢也,『二臣』,戒盜、身見。『盡勝境界』者,一切諸結使,能去眾結之患,故曰為梵志。是故說曰『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CBETA, T04, no. 212, p. 774, c18-24)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除其父母緣,  王家及二種,
 遍滅其境土,  無垢為梵志。

『除其父母緣』者,如來所以說是者,現其愛心永盡無餘,更不復生,是故說曰『除其父母緣』也。『王家及二種』者,所以論王現其憍慢;二種者:一者戒律,二者邪見,除此憍慢更不復興,是故說曰『王家及二種』也。『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者,如來所以說此者,欲現己慢永盡無餘脩其淨行,是故說曰『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也。」(CBETA, T04, no. 212, p. 750, c15-24)